作者:闫纪建(许昌学院党委书记,“中原农耕文化与乡村发展研究”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主任)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十九大报告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充足表现了乡风文明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
作为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发轫地之一,乡村承载着农耕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也是目前这些文化保存、传承比较完整的地方。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选择乡村中蕴含的深厚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将其转化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现代化建设的力量,助力乡风文明的提升,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时代课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逐渐走上了奔小康的致富路。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诉求与渴望日益迫切。然而,当前农村的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较少,文艺活动更是较为匮乏。农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层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农村现实之间还存在着相脱节和不协调问题,精神文化生活还较为单调、贫乏,不够丰富;而一些消极的、落后的、庸俗的文化则沉渣泛起、乘虚而入。如一些地方非法传教、迷信赌博之风盛行。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流动民间歌舞团、杂技团进入乡村表演恶俗节目,吸引眼球,谋取私利,破坏乡村风气。不少地方原本在“双节”期间活跃的中国传统社火文化也销声匿迹,本该在年节时最为热闹红火的乡村却显得冷冷清清、缺乏生机。
《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乡村文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跃在中国乡村的重要文化形态,不仅是农民群众的精神食粮,也是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提倡乡风文明发展的今天,充分发挥乡村文艺的独特功能,对于提升乡风文明、深化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以乡村文艺助力乡风文明提升,笔者认为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乡村文艺积极、健康、向上发展。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艺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结合乡村历史与现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以文艺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发扬革命传统。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艺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文艺的宣传、教育、引导、服务作用,用乡村文艺凝聚人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振奋精神,培育乡风新风尚。以乡村文艺为载体,把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重要内容,传播先进文明理念、传递正确价值观念、传承优秀文化。通过活跃乡村文艺,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群众文明素养,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构筑群众的精神家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要把传统民间文艺与时代性文艺活动结合起来。乡村是民间文艺的沃土和源泉,乡村文艺是一种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现象。中国广袤的乡村,孕育了丰富多样、形式各异的传统民间文学艺术。源远流长的中国农耕文化和乡村非物质文化中,有不少乡村文艺形态,如戏曲、民间传说、说书艺术、杂技表演、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手工艺等。《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因此,我们要大力传承发展乡村民间文艺,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使其焕发新的时代活力。此外,还要结合时代特点,积极倡导、组织开展符合当代审美的文艺活动,如广场舞、乡村文艺汇演、文艺春晚、农民文化艺术节等。还可以结合当地风貌民俗、地域特色文化,围绕乡村旅游开发、传统村落保护等,打造现代文创艺术。如用艺术墙绘扮靓美丽乡村,用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吸引八方游客。
要坚持“文艺下乡”与农民文艺主体创造生产相结合。活跃乡村文艺,要注重文艺“输血”。地方政府的文广旅游等部门要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基层文联、作协、文化馆(站)、群艺馆等要广泛开展文艺志愿者下乡活动,基层戏曲剧团要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高校要深入开展大学生“文艺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广大扶贫干部要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在帮助广大农民实现物质脱贫、经济脱贫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实现精神脱贫、文化脱贫。在尊重当地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多举办贴近群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活跃乡村文艺,要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注重调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让他们广泛参与,乐在其中;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到乡村文艺活动中,自发地讴歌新时代发展变化,描绘新农村建设风貌,反映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要注重把握时间节点和完善文化设施。善于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和有利契机,将传统民俗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因势利导推动乡村文艺发展。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佳节为契机,积极开展舞龙舞狮、高跷旱船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文艺活动;以乡村庙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少数民族节日等为契机,举办富有传统文化特色、弘扬民间艺术的文艺活动;以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为契机,举办富有时代感的文艺汇演活动等,让农民在精神上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活跃乡村文艺的基础保障,文化设施的建设必须得到重视。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断健全完善基层文艺活动设施,因地制宜建设乡村大舞台、文化大院、文艺活动中心、文艺广播站、电影放映厅等,同时坚持“建、管、用”并重原则,为乡村文艺活动开展提供基础文化设施保障。
要注重培养乡村文艺人才。人是一切工作的核心,发展乡村文艺,离不开乡村文艺人才。乡村文艺人才在组织策划乡村文艺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乡村文艺人才短缺情况严重,尤其是那些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传统项目,青黄不接、传承堪忧的窘境更为紧迫。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于要培育一批有热情、懂文化、爱农村的本土文艺人才队伍,变文化“输血”为文化“造血”,让乡村文艺发展摆脱对“文化下乡”的依赖性。活跃乡村文艺,要注重发掘、培养、选树一批具有号召力、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文艺能人、乡村文艺骨干、农民艺术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要充分的发挥他们的独特优势和艺术创造性,促进乡村文艺繁荣发展。要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通过组织乡村业余文艺队、开展经常性群众文艺活动等方式,影响和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参与到乡村文艺活动中来,不断的提高乡风文明。
活跃乡村文艺正当时。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也是乡村的根脉和灵魂。习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活跃乡村文艺,可以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助于提升乡风文明,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既是乡村现实的诉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