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星平台

农耕文明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

  核心阅读:中国几千年的乡土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悠久厚重的古代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我们的根,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底色。神农文化深植于农业社会,与农耕文明的农本思想一脉相承。神农文化是一种多元、互动的传承模式,它的传承形态包括物化形态、民俗形态、语言形态,分别对应于密集古朴的风物古迹、生生不息的民俗传统、生动感人的口头传说。农耕文明是我们的根,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底色。神农文化深植于农业社会,与农耕文明的农本思想一脉相承。神农文化是一张农耕文明发展的晴雨表,农耕文明的发展阶段,可从神农传说文化中得到反映,二者在某种条件下依存共生。近年来,国家先后实行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策略、乡村振兴战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些都为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农耕文明的传承搭建了良好平台。

  中国几千年的乡土生产、生活方式,孕育了悠久厚重的古代农耕文明。在农耕文明的内部,包蕴着知识、道德、习俗等文化,它们自成体系,维护着传统农业社会的有序运行。毫无疑问,农耕文明是继狩猎、游牧时代之后的又一重要阶段,时间跨度最长,内涵组成最充实,从一个侧面塑造着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在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乃至信息时代的今天,要振兴乡村文化就应下大气力传承延续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在农耕社会的背景下,民众集体创造了神农文化,并使这种文化适应不一样的社会阶段,转化出各种新的形态,从而推动农耕文明的传承和传播。事实上,神农文化以农业本身为出发点,立足于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意在满足农业生产和民众精神的双重需要,对民众的深耕细作和日常生活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作为农业经济和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神农文化曾在传统社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神农是我国农耕文明社会的杰出代表。综观古代典籍记载,神农的主要事迹包括:植嘉禾、尝百草、作耒耜、正节气、发明集市、削桐为琴,这些在今天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在上古时代却是很难完成的突破。应该说,无论是神农创制的生产工具,还是发明的种植技术、医药礼乐文化,都是一次次创新的结果。在农耕文化发展过程中,神农所掀起的农业革命,变革了饮食、劳作以及商贸模式,极大地改善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提升了先民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创了农耕文明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神农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所处的时代,更是后世赋予并累加的结果。先秦典籍《孟子》《尸子》就提到,神农教民耕种,掌握四时之制,使天下获利。在农耕文明的视野下,神农文化所具有的历史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呢?从自然生态环境角度看,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游,表里山河,境内分布着太行山、太岳山、汾河、沁河,这些都为早期文明的孕育提供了理想的“孵化场”。晋东南下川遗址、晋南荆村遗址等史前考古也表明,山西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粟作农业起源的核心区域。如果说优良的自然地理生态,是神农文化产生的基础,那么神农文化的地域生成,则得益于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以及山西本土的文化坚守。在《汉书》《帝王世纪》的记载中,上古的神话人物,从伏羲女娲到炎帝神农氏的谱系脉络清晰,历经十五代,神农炎帝对应的时段至少在五千年以上,之后的黄帝、尧、舜时代承前启后,直至夏商周。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五千年文明,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包括神农文化在内的中华上古文明已经很成熟,并形成了基本的文化系统。在中华文明成熟的过程中,神农文化找到适当的地域,落地生根。山西以史志书写的方式,担当起传承神农文化的使命。在晋东南长子、高平、壶关、潞城,晋南隰县等的府志、县志、碑书中,将神农文化的羊头山、谒戾山、发鸠山、姜水、沁水、神农城、神农泉、谷城等具体化、实物化,再对这些山、水、遗迹予以解读,通常的释义是神农得嘉谷之处、尝五谷之所、埋葬炎帝的陵庙。这样,神农文化在当地得到确立和传播。

  神农文化成长于农耕文明的沃土中,在晋东南的高平,神农文化至今依然活跃,它在规范地方文化秩序的同时,展示了农耕文明的丰富遗存,堪称中国农耕文明的当代华彩形态。神农文化是一种多元、互动的传承模式,它的传承形态包括物化形态、民俗形态、语言形态,分别对应于密集古朴的风物古迹、生生不息的民俗传统、生动感人的口头传说。这三种形态既独立又互为旁证、相互作用,完整地呈现了神农文化的不同层面,构建起神农文化的谱系和立体图景。物化形态是神农文化确立的基础。通过现古发掘,在高平的羊头山神农城遗址,发现了古代陶片、瓦砾以及人工石砌围墙、古旧步道等遗存,经学者认定,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对应于神农炎帝时代。也就是说,在神农炎帝时代,高平的先民已经能够依山而居、择址建房,从居无定所转为定居生活,这给发展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以羊头山为中心的高平地域农业发展,神农文化的精神需求随之产生,直接表现为建庙宇、立碑刻。这些以物质载体存在的文化传承空间,为历代传承、传播神农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民俗形态为神农文化传承注入活力。当文化不再停留于精神层面,而是变成人们在生活中的精彩实践和一场场的动态展演,民俗便形成了。民俗是一种华彩的生活形态。对于神农这位有功于民的农业祖先,民众极尽崇祀之礼,自古迄今,从未停止。各种岁时节令,人们都不忘祭祀神农炎帝;人生礼仪中的面羊馒头或谷穗这些五谷制品或五谷,同样传承着神农文化。语言形态的传承能够对接前两种形态,同样证明了神农文化的独特价值。当我们查阅古籍和地方史志时,会发现不少神农文化与高平羊头山的记述,如神农城、神农井、谷关、炎帝陵都与神农五谷有关。这些神话传说与历史叙事,并不是某个文人个人的想象,而是对于那一时代具有共识的神话传说与历史叙事的整理。此外,山西民间仍在讲述神农传说,这种活形态的口头语言是地方民众的集体创造,也是神农文化的重要传承形态,诉说着神农文化的悠远历史,彰显了农耕文明的魅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西帝尧传说的地方叙事谱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CZW053)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年11月13日,国内首座港口商品车智能立体车库在山东港口烟台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该车库占地13000平方米,可容纳商品车3000余辆,较平面堆存能力提升3倍以上,可完成智能理货、智能调度、智能转运。

  日前,姚庄镇沉香村生态农场近千亩橘子园已硕果累累。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优势,以柑橘产业、乡村景观资源、亲子旅游市场为基础,与横向的艺术产业、旅游产业相融合,在农民增收、乡风涵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共富新路径。

  2023年11月7日,江西省高安市一家机械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赶制工业接头等产品。该公司2022年被工信部列为第三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其研发的新型无滴漏干式软管接头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

  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做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

  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

  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合作社+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