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UAS】刘晓辰 刘海燕|滨水休闲空间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以郸城县洺河生态水系提质设计为例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课题:健康城市视角下公共空间建设策略研究(YQ19G22019)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全方面提升城市品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品质逐步的提升,滨水休闲空间作为城市生态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节点之一。通过城市滨水休闲空间的功能布局优化、历史人文融合、存量提质改造,提高其开放性、可达性、亲水性,构建城市生态基底,成为当下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城市更新是将城市中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做必要、有计划的改建活动。国外城市更新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城市更新研究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①20世纪90年代前为起步阶段,我国处于城市化低速发展时期,城市更新大多数表现在城市居住环境的小规模加建、重建及加固等建设内容;②1990—2000年,我国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城市更新在房地产开发的利益导向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建设;③2000—2010年,我国处于城市化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时期,在政府主导下推进大规模城市更新建设,如旧工业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④2010年至今,我国城市化发展郑重进入“下半场”,转型期间以提升城市品质、促进产业转型为内涵的城市更新受到广泛关注,城市更新行动更多体现在资源环境倒逼下的存量更新与短板弥补,多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等关注城市居民需求、改善城市公共环境的项目。
当前,“城市更新”已郑重进入中央政策文件,上升至新高度,成为新时代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动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和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和抓手。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逐步的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人民生活品质、城市竞争力,走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是未来我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目标和方向。
滨水休闲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水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特征使其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城市生活中发挥逐渐重要的作用,成为人类日常休闲、娱乐、交往、健身的重要场所。我国最早对滨水休闲空间的规划设计局限于水利和防洪等治理措施,但跟着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慢慢的升高,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作为富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滨水休闲空间的建设成为主流现象,不但能促进地方文化生活的发展与生态景观的建设,发挥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播等功能,而且对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与完善、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构建宜居城市也具备极其重大意义,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已认识到滨水休闲空间的更新开发会给城市经济发展和形象塑造带来重要契机。滨水休闲空间的城市更新在不同城市的表现方式和追求目标不同,但其均对环境质量给予了格外的重视,通过不同层面的城市更新设计,从微观到宏观,从整体到局部,对滨水休闲空间的环境建设来控制和引导,以创造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城市空间。滨水休闲空间的城市更新从微观到宏观分为3个层面。
1)基础河道治理,通过疏通水系,改善水质及河道生态环境,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郸城县隶属河南省周口市,地处河南省东部边缘地带,东部和东南部与安徽省亳州市、太和县为邻,西邻淮阳,南连沈丘,北接鹿邑。全县总面积1471km 2 ,属淮河流域,现有流域面积100km 2 以上的骨干河道12条。其中,洺河为黑茨河右岸支流,是郸城县主要排水河道,于汲冢镇李楼村进入郸城县中心城区,穿城而过。河道两侧现状环境较差,缺少统一的规划布局,违章私搭乱建现象层出不穷,由于居民生活垃圾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排放,河水体污染、富营养化情况严重,对城市景观环境及居民生活环境能够造成严重影响,极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洺河是郸城的母亲河,是郸城城区生态系统与景观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郸城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 。随着人口增长,现有的城市绿地等公共空间已不能够满足人们对日常休闲空间和生态环境品质的要求,同时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也亟需展示空间。项目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对洺河生态水系(河、调水渠)两侧的滨水休闲空间进行提质设计,以推进郸城现代化发展,提升城市形象。
郸城县洺河生态水系提质设计以“打造一条河,美化一座城”为总目标,以“系统化、模块化”为理念,在修复洺河生态水系黑臭水体的基础上,对沿线滨水休闲空间进行系统化更新改造。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控生态红线,充分利用滨水资源优势,打造亲水空间。使通常将人与水系分隔的河堤转变为亲水性的公共空间,居民在此可领略近水漫步的乐趣,听花鸟虫鸣,感受自然, 从而提升河道两侧城市活力与经济价值,将城市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郸城县洺河生态水系两侧以城市建设用地为主,包括商业用地及部分村庄用地,将水系与城市生活隔绝。设计拟拆除沿线建筑,在不同城市区段,划定不同宽度的生态红线,建设可亲水的滨水休闲空间,打造郸城县城区的生态景观廊道,重塑人与环境的亲密关系,使城市中的水文化得以再生。
城市的诞生和发展往往与河流息息相关,因而滨水地区通常拥有较为丰富的人文和历史要素。将这些要素融入滨水休闲空间的更新改造中,可使城市文化得以复兴,不仅可增强滨水休闲空间的旅游功能,而且可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突出城市的文化、社会和历史价值。
规划注入“绿色、生态、休闲、文化”理念,重塑郸城县母亲河。根据不同区域周边现状建设环境,分区规划景观主题,形成 河自然生态轴与调水渠人文历史轴,提出“自然生态”“人文历史”两大景观设计主题, 打造具有生态示范性的混合型滨水绿地、郸城县标杆性开放空间、融合郸城县老城与新城的绿色纽带,成为郸城县最具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规划将洺河生态水系划分为4段,分别为洺河自然郊野段、城市休闲段与调水渠核心形象段、人文体验段。按各自的设计主题提升沿线滨水休闲空间,积极推进滨水景观空间与人文环境的融合发展,使其充满活力,补充公共服务功能,实现生态服务、以人文本、休闲游憩、风貌提升和形象展示五大目标。
洺河自然郊野段自洺河西段西外环入口至迎宾大道,长1.8km。此段现状以村庄为主,故减少人工景观设计,以自然生态的滨水景观空间为主。未来可进一步以服务居住区为目的推进更新改造。
洺河城市休闲段自洺河西段迎宾大道至世纪大道,长2.8km。此段已进入城市建设区,规划打造以服务现代居住区和商业为主的城市带状景观绿地,营造可供亲水、休闲、娱乐、交往的滨水休闲空间。
调水渠核心形象段自调水渠郸淮路至广场南路,长1km。此段为城市核心建设区,河道西侧为城市行政中心,包括最具活力的人民广场,是郸城县的对外形象展示窗口。故在该区段集中体现郸城县的历史文化特色,通过文化墙、主题雕塑等景观小品将历史文化要素融入滨水休闲空间,供参观、休闲、娱乐、体验,以多种形式展示郸城县城市形象。
调水渠人文体验段自调水渠广场南路以南至科技大道,长1.4km。河道两侧以现代居住区为主,规划以服务居住区居民为重点,打造高品质的亲水休闲空间。将自然景观与园路结合, 设置景观大道、广场、亲水平台、活动场所等,并植入人文要素, 设置文化长廊、书法公园等,打造充满活力的特色滨水休闲空间。同时与毗邻的居住区外围步道联动,循序推进植物景观、座椅、花坛、垃圾箱等公共服务设施及景观要素的统一更新,实现滨水休闲空间与城市的有机融合,打造宜居城市。
滨水休闲空间是城市中最富有活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可吸引不同年龄、职业、收入阶层的群体前往,是城市生活的“大舞台”。通过建设核心景观节点,设置集休闲、娱乐、观光、餐饮、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水休闲空间,可建成高人气的城市活动场所,成为吸引周边居民、游客前往的活力引擎,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在郸城县洺河生态水系提质设计中,结合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组织框架,打造核心滨水景观节点。以生态的造景手法,将郸城县最著名的“王子文化”和“书法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形成2个主题公园,即王子文化园和书法生态园。通过打造综合性的滨水景观空间,使其兼具自然观赏、休闲体验与文化展示功能,成为吸引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人气景区,助力郸城县提升城市形象,成为魅力宜居城市。
滨水休闲空间的活力与其可达性密切相关。当城市交通干道穿越滨水休闲空间时,往往会破坏其空间连续性,阻断人与水系的联系。若使景观提质设计发挥更大效益,需梳理河道周边的交通组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将绿地归还给人。但滨水项目通常规模庞大,涉及面广,需考虑现状情况分阶段实施,因此滨水休闲空间的提质设计越来越重视环境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延续固有城市肌理,同时引导未来新城建设,服务整座城市。
郸城县洺河生态水系提质设计完善了场地内慢行交通系统,在景观提升和景观节点建设的基础上,串联景观步道,连通河道两侧建设步行景观桥梁,在满足净高要求的河段实行桥下通人,在不妨碍城市交通运行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滨河步行系统的完整性,使河道与周边城区成为和谐整体,互不干扰,互相促进,使洺河生态水系滨水休闲空间提质设计发挥更大的生态和社会价值。
城市滨水休闲空间的提质设计可为城市发展提供机遇和挑战,促进城市有序、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城市的振兴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郸城县洺河生态水系提质设计为例,探索滨水休闲空间的城市更新策略,对郸城县重新焕发城市活力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为人们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
[1]周云.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13.
[2]程世丹,李志刚.城市滨水区更新中的城市设计策略[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 37(4):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