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星平台

韩国人贡献了2023年最大乐子但更有意义的事发生在中国

2023-12-21 空间设计

  10月初,2023年诺贝尔奖陆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公开,当地诺奖博物馆除了开展特别展览,还给入场的每一位游客赠送了一枚印有诺贝尔头像的金币巧克力。

  不止如此,诺贝尔基金会2023年还决定,每项奖金都将增加100万克朗(约66万元人民币),这是诺贝尔奖100多年来的历史最高奖金额。

  只不过,就算瑞典再努力也没用,2023年科技界的焦点依然不是诺贝尔奖,因为最热闹的场面是韩国人搞出来的——室温超导。这一个话题在中文网络上也引起了热烈讨论,尤其是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就在上周六刚举办的“bilibili超级科学晚”上,室温超导还被B站列为了年度5大科学焦点,并将其定义为“年度大众前排围观科学事件”,可见其受关注程度。

  7月22日,一篇名为《第一个室温常压超导体》的论文出现在了arXiv网站上,发表论文的3名韩国研究人员表示,自己的工作“为人类开启了新纪元”,因为他们搞出了全球第一个室温超导材料。

  本来这个宣称看起来并没什么特别,毕竟之前也有不少人宣称自己实现了室温超导,但结果都很明显,人类现在并没有进入什么“新纪元”。

  但是2个半小时后,另一篇同样内容的论文也出现在arXiv网站上,而且实验过程更详细,这篇论文的作者有6个人,其中两个还是前一篇论文的作者。

  看着韩国人为了争抢论文归属闹得这么厉害,而且论文内容写得这么详细,很多人坐不住了:不会真给他们搞成了吧?

  更重要的是,按照论文的内容,这种被称为LK-99的新材料只需要将黄铅矿和磷化亚铜晶体研磨成粉末,并在坩埚中混合,然后密封入晶闸管中,抽真空后封管,再放入箱式炉烧制——这些实验条件在有些高中实验室都能满足。

  很快,验证室温超导就从科研圈蔓延到了整个互联网,变成了一场规模慢慢的变大的全民讨论。在B站上面,大量UP开始直播“炼丹”,想要复现韩国人论文中提到的材料和超导现象,而且这些直播间的人气一个比一个高,可以说直接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直播类型——科研直播。

  7月31日,UP主“科学调查局”上传了视频《室温超导复现实验-全流程》,公布了复现实验的全流程,记录了复现超导的初步进度。当然,这位UP主不是民间爱好者,而是东南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孙悦。

  当然,孙悦教授也在评论区补充说,虽然出现了一起分辨率极限的极小电阻,但并没有观察到抗磁性,所以不能说是观察到超导。

  到了8月1日,另一位UP主“关山口男子技师”发布视频,称他们合成的LK-99样品能够在室温下实现磁悬浮。在视频中,一个“小黑点”被放在钕铁硼磁体后,一端紧贴底面、另一端自发抬升,抬起的角度几乎达到了90度。

  因为内容过于激动人心,这在条播放量高达1140万的视频里,铺天盖地的“见证历史”“合影留念”几乎覆盖了整个屏幕。视频不仅登上了国内社交平台的热搜,还出现在了Twitter的全球趋势上,实实在在火遍了全球。

  根据视频简介,这个首次验证材料抗磁性的团队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尽管UP“关山口男子技校”表示,实验只是验证了迈纳斯效应,并没有测量材料电阻,但依然让围观的网友们激动不已,毕竟人类进入“新纪元”的希望又多了一缕曙光,就像视频下面一位网友的评论那样:“视频中的超导材料就好像一片脆弱的蝴蝶翅膀,而它煽动的飓风将覆盖整个人类社会。”

  8月3日,孙悦教授又在“科学调查局”发布视频表示,在110k(-163°C)温度下观测到LK-99材料的零电阻现象。

  尽管这些都只是初步验证结果,各团队和UP主也一直在提醒观众还远不到开香槟的时候,但这些视频已经给了吃瓜群众足够的想象空间。

  而那些急迫想要知道室温超导究竟有没有希望的网友,恨不得抓住每一点蛛丝马迹。

  很快,有人发现一直关注室温超导的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UP主“来自星星的何教授”,面对韩国人的论文,并没有打赌说如果论文是线月份美国科学家迪亚斯表明了自己搞出了室温超导,“来自星星的何教授”曾自信地表示,如果实验结果真能重复,自己就吃屎。

  于是很多人觉得,这次面对韩国人的论文,UP主没有打赌吃屎,是不是真的有戏,所以UP主才怂了?

  面对网友的追问,“来自星星的何教授”还是按捺不住了,宣称只要韩国的室温超导是真的,他就吃翔,不仅如此,只要在他有生之年有人实现了室温超导,他都可以吃翔。

  只不过,随着全球科研团队的复现进程不断推进,LK-99是室温超导材料的希望也一天比一天小。8月3日下午,韩国超导低温学会组成的专家验证委员会称,LK-99不是常温超导体。

  8月6日,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ICQM)和国科大等单位发布论文称,合成出来的与韩国团队论文主成分一致的LK-99材料中存在软铁磁组分,而这种铁磁可以产生所谓的半磁浮状态,看似“磁悬浮”,但并非“超导磁悬浮”。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的几个团队,也均未能得出“LK-99能够达成室温超导”的结果。

  事情发展到这里,基本已经确定LK-99并不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室温超导材料,而是因为种种原因偶然呈现了抗磁性等特点,“来自星星的何教授”暂时用不着兑现自己的赌约了。

  但如果说整个事件只是纯粹的乌龙或者闹剧,显然不太公平,毕竟,关于“室温超导”引发的关注与讨论,能够说是近些年网络上参与人数最多、覆盖范围最广,同时讨论质量最高的科普事件。

  拿最有代表性的B站来说,光是在“室温超导”领域进行科普的科研工作者就超过了一万人,这还不算普通的科普作者,而相关视频的互动数更是达到了1185万。

  实际上,在这之前就已经有众多科研机构和工作者在B站进行科普活动,这这中间还包括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比如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

  除此之外,B站还是院士入驻最多的网络站点平台,其中有欧阳自远、刘嘉麒、褚君浩、蒲慕明、舒德干、郑纬民等所有的领域的大佬。

  至于为何会有这么多科普UP、院士还有诺奖得主来到B站,可以用迈克尔·莱维特发布的第一个B站视频来解释:“这是关于年轻人的平台,我们真的需要年轻人成为科学家,来帮助解决世界上的重要问题。”

  根据B站的统计,过去一年有2.43亿用户在B站学习,这个数量是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的5.5倍。可以说,迈克尔·莱维特想要将科学带给年轻人,确实来对了地方。

  面对数量如此庞大,同时又对科学与知识充满热情的年轻人群体,各位科研工作者很难不心动,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人选择在B站直播“炼丹”复现LK-99。

  现在,韩国人虽然没有搞出室温超导,但是在围绕这样的一个问题的一系列讨论中,21世纪新的科学讨论空间与模式开始逐渐显现。古希腊人会在市政广场进行公共活动、探讨哲学问题,18世纪的欧洲人则会在咖啡馆、沙龙以及报纸上讨论很多问题,现在,B站这样的平台已经慢慢的变成为了新的“广场”。

  所以,不只是“室温超导”这样万众瞩目的话题,几乎所有充满可能性的科学话题都会在这里引起热烈的讨论,AIGC、脑机接口、黑洞以及可控核聚变这些话题同样入选了五大科学焦点。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广场”不仅提供了交流与讨论的空间,还保证了难能可贵的交流深度。

  比如说3月15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后“YJango”发布了视频《万字科普GPT4为何会颠覆现有工作流;为何你要关注微软Copilot、文心一言等大模型》,这一个视频长达50分钟,播放量却近300万,这在其他平台简直很难来想象,而视频下面的评论区中也到处都是上千字的评论。

  所有这些互动、讨论会一层层累积成记录科学进步的年轮,最终搭建成网络时代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无论一个人对什么话题感兴趣,都随时能够在其中找到大量高质量的内容与探讨。

  当然,这样的“广场”意义远不止于讨论、科普或者记录,谁能保证在这些研究人员视频里问好、狂刷“大佬”的年轻人,不会真的成为科学家?

  这一次室温超导没有实现,但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真正的完成室温超导的人就在他们中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