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星平台

在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建设中叫响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的对策研究

  哈尔滨作为国家级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历史文脉绵长,文化渊源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哈尔滨辉煌的革命历程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积淀了厚重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哈尔滨文化坚实的底色,是哈尔滨多元文化中最光辉、最生动的篇章。在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建设中叫响哈尔滨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史品牌,有利于彰显红色文化作用,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持续深入推动哈尔滨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建设,把哈尔滨红色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新动力”和“硬支撑”。

  历史是城市独特的记忆,文化是城市流淌的血脉。“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1982年2月“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概念被正式提出,1994年1月国务院公布哈尔滨为第三批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之一。现在,全国共有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142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深入思考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命题,多次赴各地考察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建设工作,就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2014年2月,习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历史背景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2018年10月,习在广州考察时强调:“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2019年1月,习在天津考察调研时指出:“要爱惜城市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024年2月,习在山西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强调“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这些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建设的高度重视。

  习强调:“红色是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哈尔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要事件,形成了内容广泛、种类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哈尔滨多元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哈尔滨,是全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城市,这里最早成立了东北地区党组织,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了满洲省临委,是东北抗战的指挥中心,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是新政协筹备和协商建国的启航地,是开国领袖一次留下五幅题词之地。良好的文化形象是一座城市极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依托红色文化资源,重点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底蕴和红色精神内核,既能折射出红色文化的魅力和凝聚力,吸引相关文化产业的聚集,又能赋予地区文化产业以重要精神内涵和价值载体,促进自身相关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守住城市文化的“根”和“魂”,用好红色资源,以守正求创新,是哈尔滨建设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打造“七大都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叫响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对历史虚无主义,讲好哈尔滨红色故事,打造具有哈尔滨标识文化品牌的新支撑点,凝聚新时代哈尔滨振兴发展的精神力量,促进哈尔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哈尔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为打造“七大都市”提供新助力,具有重要意义。叫响红色文史品牌,有助于将那些镌刻在史书上的英雄名字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展示哈尔滨“英雄之城”形象;有助于激活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让人们深爱哈尔滨的深沉厚重和红色赤诚,不断提升哈尔滨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助于加快推进哈尔滨红色历史背景和文化综合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新时代哈尔滨红色文化新地标;有助于点燃红色引擎,掀起爱国主义教育新热潮,打造新时代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型城市;有助于不断满足游客对哈尔滨地域特色文化越来越高的新期待,让“流量”变“留量”、“网红”变“长红”、“一季红”变“四季红”。

  作为一种地域红色文化形态,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具有跨越历史时空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叫响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是肩负哈尔滨人新的文化使命,促进哈尔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哈尔滨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在丰富哈尔滨城市精神内涵,彰显哈尔滨城市文明、城市品格、城市气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意蕴和重要作用。打造和叫响红色文史品牌的过程,就是将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素材转化为文化竞争力、文化形象和资本的过程。叫响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有利于丰富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的精神品质,促进红色文化有机融入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涵养地方精神、塑造城市品格,为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激发新的生命力;有利于凝聚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人文精神,彰显在城市发展演进过程中逐渐沉淀和累积形成的人文精华,打造具有鲜明人文精神特征的哈尔滨城市名片;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红色意志,弘扬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蕴含的首创开拓、开放包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等城市精神;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需求,引导社会各界发扬中国的优良传统,传承革命先辈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为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源源不断地注入精神动力,推动哈尔滨加速迈向一流历史文化名城;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红色文化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激发哈尔滨朝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力量。

  红色文史品牌是在中国的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由中国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既具有红色共性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具有地方红色个性与特色的先进文化品牌。这种先进文化品牌,以红色文化为灵魂,以红色教育为抓手,以红色基地为载体,具有地域专属性、集体认同性、不可替代性,在区域历史乃至党史、中国历史上具有积极的推动力和铸魂育人意义,能够为广大民众提供丰富的精神动力源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给养,形成并固化在区域内具有唯一性的文史名称、文史术语、文史象征、文史记号的文史称号。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最早是随着1903年中东铁路开通由俄国人开启,起点在哈尔滨。1905年俄国革命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此中俄人民开始建立起革命联系。这时的传播对象是中东铁路的工人等,传播内容是阶级斗争的暴力革命理论,传播方式多样化,主要是“直播”——将马克思主义理念货真价实地在工人群众中做直接的宣传、鼓动,且立竿见影,极具目的性、实践性、快速性,属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国最早且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传播。1905年11月,在哈尔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组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建立,主要活动区域为中俄工人共同作业的中东铁路哈尔滨临时总工厂。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势头,因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大批旅俄华工回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及早期人的有序宣传,尤其是共产国际“东方路线”的施行达到高峰。

  叫响哈尔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传播地”的品牌,有助于全面了解历史,分析中东铁路的特殊地位作用以及突出展示哈尔滨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重要贡献;有助于总结历史,更细致了解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观照现实,为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有益启示。

  1923年10月,哈尔滨组在哈尔滨成立,使哈尔滨成为中国东北党组织“首建地”。1921年7月,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十分重视在东北地区建立党组织的工作。从1923年3月至10月,李大钊领导的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多次派党、团员来哈尔滨组织筹建党团工作。1923年3月,派陈为人、李震瀛到哈尔滨,两人以《哈尔滨晨光》报社记者、编辑身份为掩护开辟党团工作。同年7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建立,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同年8月、10月,派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彭守朴、党员陈晦生先后来到哈尔滨协助筹建党组织。同年9月16日中国人在哈尔滨创办了第一个新闻通讯社——哈尔滨通讯社。该社与东北三省无线电台合作,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成为党的宣传阵地和建立党的组织基地。1923年10月,哈尔滨组(亦称哈尔滨独立组)成立,陈为人为负责人,有党员3人。此后,哈尔滨组和青年团支部按决议开展了各项工作,不断发展党团队伍,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斗争。

  哈尔滨组是东北地区成立的第一个党组织,标志着东北人民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进入了一个由中国领导的新阶段,掀开了哈尔滨乃至东北地区历史崭新的篇章。叫响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党组织“首建地”品牌,对于深入研究中国在哈尔滨的早期历史,以及哈尔滨党组织在黑龙江乃至东北及北方地区的发展和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内处于高潮。中国需要召开一次代表大会,制定新的革命策略。1928年6月,中国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参加的正式代表、指定及旁听代表共142人。其中许多代表需经哈尔滨中转,再由中东铁路绥芬河、满洲里出境。中央在哈尔滨道里外国四道街14号(今道里区红专街哈尔滨画院位置)的一座平房设立护送六大代表的秘密接待站,肩负起保护六大代表安全的重要职责。接待站设在党员阮节庵的家里,负责为代表掩护和服务等工作。同时,党中央派中央妇委会杨之华(瞿秋白的夫人)来哈,与哈尔滨县委指定的李纪渊、阮节庵、沈允慈、小白等共同负责接待任务。东北地区参加六大会议的代表有唐宏经、张任光等5人,他们被安排到各小组中,在路上协助护送其他代表。据《哈尔滨党史大事记(1919.5—1990.12)》记载,经哈尔滨接待站接待的六大代表共40多位,哈尔滨作为六大代表秘密“接待中转地”,圆满完成了安全护送秘密任务。

  六大是党史上唯一一次在海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最为惊险和曲折的一次党代会。叫响六大代表秘密“接待中转地”品牌,对于挖掘哈尔滨早期地方党史以及突出哈尔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高举抗日旗帜,满洲省委站在抗日最前线,领导东北人民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同时在文化战线以笔作刀枪进行抗日宣传。在中国的领导下,哈尔滨进步文人紧紧团结在一起,与席卷全国的革命文艺浪潮——左翼文化运动相呼应,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东北地区左翼文化活动。当时的哈尔滨,活跃着多位在中国近代文坛有影响的左翼文化作家,如金剑啸、罗烽、萧军、萧红、舒群、白朗、关沫南、陈隄等,他们以笔为刀枪深刻揭露日伪残酷统治,缔造了东北革命艺术运动的黄金时代。当时哈尔滨活跃着“星星剧团”、哈尔滨口琴社等多个左翼文化团体。1933年7月,地下党员金剑啸组织“星星剧团”,剧团曾在“牵牛坊”排练进步话剧,金剑啸任剧团导演,萧军、萧红、白朗、舒群等人出演。哈尔滨口琴社是20世纪30年代东北地区最早的进步文艺团体之一,由满洲省委宣传部地下党员姜椿芳指导成立,在哈尔滨多次演出爱国乐曲。哈尔滨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开展,哈尔滨左翼作家创作出一批展现东北抗日斗争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得到了鲁迅先生很高的评价。当时哈尔滨的报刊副刊、文艺团体极为活跃,左翼文化成果迅速传播,引领东北沦陷区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发展。

  叫响东北左翼文化“首倡实践地”的品牌,对于挖掘哈尔滨城市文化的红色基因,传承红色血脉,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和力量有着积极意义。

  1927年至1936年,满洲省委是中国在东北设立的最高领导机构。1931年底,满洲省委机关迁到哈尔滨,至1936年6月满洲省委撤销。满洲省委积极领导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领导建立了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了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武装,给日伪殖民统治以沉重打击,哈尔滨成为东北抗战“总指挥部”。由于工作和斗争需要,满洲省委机关在哈尔滨市内设立并迁移过很多地点,如道外十六道街、道里中国三道街、偏脸子,南岗花园街、河沟街、人和街、小戎街。1933年,满洲省委机关迁至小戎街2号,即满洲省委机关秘书长冯仲云的住所,后改为省委秘书处。当时,省委领导和省军委领导经常在这里开会,研究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策略、方法,并形成许多重要文件。满洲省委在哈尔滨培养并向东北及全国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干部,如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赵一曼等,都是从哈尔滨走出进而奔赴抗日第一线。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武装,是进入中国抗日战场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斗争最艰苦的英雄部队。从反日游击队到人民革命军,再到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下半年至1937年秋鼎盛时期的东北抗联部队共组建11个军,3万余人,活动范围遍及当时的北满、南满、东满、吉东70余县的广大地区,其中有9个半军诞生并战斗在黑龙江。

  叫响东北抗战“总指挥部”的品牌,对于挖掘哈尔滨城市红色基因,了解东北抗联历史,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宣传哈尔滨在东北的重要地位、作用与贡献,赓续哈尔滨城市红色血脉,迸发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有着重要意义。

  1946年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从此,哈尔滨真正回到人民的怀抱,成为我党在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哈尔滨肩负起东北乃至全国解放的大后方、重要基地的重任,全力支援解放战争。1946年底,哈尔滨市委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一切为了支援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号召,各行各业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发展军工、军需生产,适龄青壮年积极参军参战,为东北乃至全国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刚刚解放的哈尔滨,在中央东北局的领导下,市委动员和依靠全市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大力开展建立各级党组织、各级群众组织、工会组织、开展青年运动等巩固人民政权工作,把满目疮痍的哈尔滨建设成政治日益稳定、经济开始恢复、人民生活初步改善的新型人民城市。作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哈尔滨积累了丰富的接收城市、改造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发展城市、保障民生、保护民族工商业、恢复生产、活跃经济等实践经验,为全国各城市解放后城市接管与改造、管理、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还快速培养出大批干部随部队南下,留在陆续解放的城市,把哈尔滨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并加以灵活运用,为所在城市的稳定、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叫响哈尔滨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品牌,对于深入挖掘哈尔滨城市建设与发展经验,铭记城市发展的光辉历史,大力弘扬哈尔滨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贡献与担当,更深层次挖掘哈尔滨城市精神和内涵,树立和提高哈尔滨在全国大城市中的形象和地位,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自信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怀仁堂举行。在此之前,中国同各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在哈尔滨筹备新政协、协商建立新中国,哈尔滨成为新政协筹备与协商建国“启航地”。哈尔滨在筹备新政协中取得的最大成果是达成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这是筹备新政协的第一个正式文件。1948年10月21日、23日及11月3日,在哈尔滨召开了三次“新政协诸问题”座谈会。结合三次会谈结果和香港等方面讨论的情况和意见,最终达成《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第二项成果是推进建国程序的优化。1948年10月下旬,在哈尔滨的新政协筹备与协商建国的准备中,对建国程序进行了协商,最终建国程序由“三步曲”(政协——人大——政府)转变为“两步走”(政协——政府),新政协被赋予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哈尔滨在筹备新政协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哈尔滨肩负了中国与多党合作的重大历史使命,成为我国多党合作格局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会商地见证地之一。叫响哈尔滨新政协筹备与协商建国“启航地”品牌,对于深入了解哈尔滨城市历史,深入挖掘哈尔滨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的重要贡献,宣传哈尔滨城市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1950年2月,访问苏联归来的主席开启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北之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国领袖首次到外地视察,也是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到黑龙江省(1954年8月原松江省、原黑龙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视察。2月27日下午2时15分,主席、周恩来总理一行乘坐的专列抵哈,听取了松江省委书记兼哈尔滨市委书记张策、哈尔滨市市长饶斌等人的工作汇报后,视察了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厂(哈尔滨车辆厂),视察中毛主席指示,哈尔滨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这个工厂是哈尔滨最大的工厂,要管理好这个厂,应给全国工厂做出榜样。在当时哈尔滨最高的建筑——国际旅行社俯瞰哈尔滨全貌时,毛主席指示,要下决心,把哈尔滨这个消费城市改造为生产城市。当日晚饭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指示,我们国家还很穷,不能浪费,不能搞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吃米饭和蔬菜就可以,并给松江省委题词“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给哈尔滨市委题词“发展生产”;给正在召开的哈尔滨市第二届团代会题词“学习马列主义”,接着毛主席又为当时的《松江日报》题写了报头。时至今日,“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的题词,仍然镶嵌在黑龙江省委办公楼内,时刻警醒和教育着黑龙江的广大党员干部。

  开国领袖熠熠生辉的“五幅题词”意义深远,寄托着开国领袖对松江省和哈尔滨人民的殷切希望,给哈尔滨刻下了学习奋斗、廉洁奉公的城市品质和城市精神,也使哈尔滨成为名副其实的开国领袖学习、奋斗和廉洁文化“教诲地”。

  20世纪初,哈尔滨兀然崛起于世界的东方,发展之快曾令世人惊叹。昔日之哈尔滨名声显赫,被誉为“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的哈尔滨繁盛依然,是一座历史厚重、文化多元、文明大气的有气质、有特色、有内涵、有故事、有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哈尔滨市抓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有利契机,在研究、宣传和弘扬优秀红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史品牌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哈尔滨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史品牌目前仍然处于被忽视、淡化和遗忘的状态。同肩负新的历史文化使命的新时代要求相比,同一些先进地区和先进城市相比,哈尔滨市在红色文史品牌的研究、设计、打造、宣传上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对哈尔滨的红色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知之不深,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史品牌蕴含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认识不深刻,深度挖掘和提炼红色文化包含的品牌价值,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育和塑造不够。二是统筹规划设计上尚需进一步加强。及时研究制定和出台相关战略规划及行动计划,调动干部和群众参与红色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的积极性不够,导致对红色文史品牌的塑造能力较弱,传播普及面有待提升,影响了红色文史品牌的打造。三是宣传推介手段和效果亟待进一步强化。对红色文史品牌的宣传推介缺乏整体策划和营销,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宣传矩阵,宣传的力度、维度、精度不够,红色文化品牌辐射面较小,对受众的感染力和代入感不强,宣传效果不佳。四是梳理研究的系统化、科学性仍需进一步完善。对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的系统研究、全面梳理和整体包装不够,红色文史品牌的产业链效应尚未体现出来,红色文化产品的转化率相对较低,缺少对红色文史品牌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性思考和谋划,没有形成集聚融合效应。

  面对新时代世界和国内各历史文化名城竞相发展、竞争激烈的新形势,哈尔滨市应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增强学习贯彻落实习有关用好红色资源、把红色文化凸显出来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紧迫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哈尔滨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举全市之力叫响“八大红色文史品牌”,即叫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传播地”、中国东北党组织“首建地”、六大代表秘密“接待中转地”、东北左翼文化“首倡实践地”、东北抗战“总指挥部”、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新政协筹备与协商建国“启航地”、开国领袖学习、奋斗和廉洁文化“教诲地”品牌。围绕“四个一”打造“八大红色文史品牌”,即抓住一个契机、延伸一个链条、形成一个集群、营造一个氛围,为推动新时代哈尔滨乃至东北全面振兴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哈尔滨新篇章做出新贡献。“抓住一个契机”,即抓住哈尔滨在冰雪旅游热中火爆“出圈”和举办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历史性契机;“延伸一个链条”,即加快延伸包括文艺、旅游、教育、科技、娱乐、创意产业在内的一条多元复合型的哈尔滨红色文化产业链条;“形成一个集群”,即形成资源集聚、人才集聚、企业集聚的规模化、融合化红色文化产业集群;“营造一个氛围”,即注重全市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相互密切配合,加强协调联动,形成统筹发展的整体合力,营造学习、研究、宣传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的浓厚氛围。叫响“八大红色文史品牌”,应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加深对哈尔滨红色文化历史根脉和深厚底蕴的认识,形成乘势叫响红色文史品牌的思想共识

  哈尔滨具有深厚的红色根脉,存有大量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资源,称得上是红色资源大市。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与哈尔滨包括红色文化在内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密不可分。时下,正处于哈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尚存“余热”与亚冬会“新热”持续递增的难得交互机遇期。

  哈尔滨市各级党委、政府应抢抓机遇,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提高对红色文史品牌建设重要意义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承载哈尔滨的城市历史记忆、体现哈尔滨的城市文化魅力,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依靠红色文史品牌的力量,让那些原本不被大众重视和关注的红色文化素材得到重视,并迅速被识别和关注,增强乘哈尔滨冰雪旅游热之势叫响红色文史品牌、促进其价值实现与彰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学习贯彻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和中央《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精神,组织开展学习哈尔滨地方党史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探寻红色遗址,赓续红色血脉”红色遗址探寻打卡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探寻红色文史的过程中,得到直观感受和亲身体验,增强乘势叫响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城市自信。组织举办“传承红色文化,争做时代先锋”党史知识竞赛活动,掀起红色历史文化知识学习热潮,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和学生多渠道学习红色文化,培养厚植爱党爱国情怀。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研讨、红色文化宣讲活动,让人民更多地了解哈尔滨地方党史,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整体提升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的社会辨识度、认知度、关注度,使全市人民从内心深处认同红色文史品牌,积极主动参与并支持叫响红色文史品牌工作的开展。

  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把叫响红色文史品牌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

  组织引导各级党委、政府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正确的政绩观,担起新时代文化新使命,厚植文化情怀,加快组织实施。结合制定出台《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贯彻落实意见,将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当地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每年应定期听取专项工作推进完成情况汇报,形成工作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对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的整体性、科学性、系统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统领与推进。确立哈尔滨城市形象的总体定位,在主打冰雪文化、欧陆文化和东北特色美食文化的同时,以打造红色文史品牌作为展示城市新形象的支撑点和突破点,全力叫响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

  坚决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修旧如旧、保护本体,尽量保留红色建筑、红色街巷格局、年代特征和文化风貌,不搞“大拆大建”。积极探索活化利用方式和更新模式,突出呈现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的真实性、完整性、特有性,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地复建瞿秋白到哈居住地“福顺栈”、李大钊到哈居住地“宏昌茂”杂货铺、赵尚志故居、金剑啸故居、哈尔滨日报社旧址,修复开放“天泰栈”、六次劳大旧址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红色建筑,使红色文史品牌有“家”可归,使广大干群有“迹”可循,使国内国际的游客有“知”可探,把更多尘封的红色历史文化展示出来,推动红色历史建筑用起来、“活起来”。结合哈尔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打造一条哈尔滨新时代时尚新潮夜文化(包括红色历史文化)一条街,使之成为集中展示哈尔滨特色历史文化与融入文化创意新时尚的步行新街区,与道里中央大街、道外中华巴洛克遥相呼应,成为哈尔滨市旅游文化时尚新街区新地标,成为带动城区旅游“火爆”的新载体。打造红色文旅项目,建设“东北左翼文化园”“哈尔滨红色音乐城”“哈尔滨红色影视基地”“东北红色历史文化园”“东北抗联文化园”等红色景区和“哈尔滨红色文化品牌创新创意设计研发基地”等,让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真正“亮”起来、“响”起来、“红”起来。

  聚拢省内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民间爱好者,开展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研究,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深度、精度。组织相关课题组和专家学者详细梳理哈尔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战略性思考研究,编制具有长远性、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红色文史品牌发展规划,逐步进阶式分级打造发展。加大红色历史文化类科研课题的立项和研究工作,加大红色资源的专题研究和专业开发,在抢占理论研究制高点的同时,不断强化研以致用导向,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感、市民群众的获得感、游客的满足感。将碎片化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包装,充分做好整体策划、形象包装、效果分析等准备工作,以最佳的状态和更加完美的整体形象向外界宣传推介。

  邀请名人、明星、网红、新媒体从业者参与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宣传推广工作,不断的提高哈尔滨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黑龙江省歌舞剧院音乐厅、哈尔滨歌剧院音乐厅、友谊宫、青年宫、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丁香剧场、各大专院校礼堂俱乐部等,排演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主题剧,以青年人的视野和喜好,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引导他们了解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通过VR、MR、歌曲、影像、全息影像、AI、AR、H5等技术和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活化再现哈尔滨红色历史背景和文化场景,用鲜活的革命事迹、革命人物和革命精神感染人、感召人、鼓舞人。结合哈尔滨特定的冰雪节、音乐日等节庆日,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游客步入哈尔滨的红色场馆,让市民和游客真正感受到哈尔滨红色文化的丰富深厚和独特魅力,人人争做红色文史品牌的“宣传员”。着力推动红色文化内容“由浅入深”的创新转化,在讲好哈尔滨地方红色文化故事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其中独特的文化基因,高度凝练红色文化内核,展现独特红色精神内涵。重视红色文史品牌官方平台建设,运营好官方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服务号,使推送更及时、内容更丰富、反馈更快速精准。将高科技手段运用于红色文史品牌的展示再现、保护和开发利用,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生动再现历史场景和教育素材,融合视、听、触等多维感官和交互式三维动态实景模拟体验,使展出更具全面性、直观性、生动性和鲜活性。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叫响红色文史品牌与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统筹推进

  红色文史品牌作为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是影响甚至决定地方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是增强城市文旅吸引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排头兵,是推动地域红色文旅发展最为关键的力量。统筹用好政府和市场力量,注重研究“红色+”发展模式,引导全社会参与,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将叫响红色文史品牌与发展旅游、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和改善哈尔滨城市人居生活环境相结合,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哈尔滨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而独特的核心优势,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八大红色文史品牌”。邀请哈尔滨革命亲历者、革命英模后代以及党史研究部门、社科院、高校、民间专家学者参与红色旅游的规划设计和具体项目研究工作,使哈尔滨红色文旅事业发展更具有真实性、感染性、独特性、鲜活性、创新性,使红色文旅项目给参与者留下更为深刻印象,形成好的口碑,聚人气接地气。

  整合哈尔滨党史纪念馆、东北烈士纪念馆、哈尔滨烈士陵园、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新政协筹备地旧址、李兆麟将军纪念馆、赵尚志和赵一曼纪念馆等,以及哈尔滨周边区、县(市)东北抗联遗址,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把红色旅游培育成为哈尔滨旅游业的支柱产业。研究打造哈尔滨红色旅游交通线路,将马迭尔宾馆(新政协筹备地旧址)、六大代表秘密接待站(道里红专街)、哈尔滨车辆厂旧址(道里爱建)、六次劳大旧址、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南岗颐园街1号)、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南岗光芒街40号)、萧红故居(呼兰萧红大道226号)、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等串联起来,使游客在欣赏沿途历史建筑、城市风貌的同时,了解哈尔滨历史背景和文化变迁。大胆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紧紧扭住文化和科技融合这条主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加快开发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哈尔滨“八大红色文史品牌”为重点的系列文创产品,将其与哈尔滨红色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催生红色文化新业态。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涵,融入现代元素、链接创意灵感、拓展文化延伸新领域,设计创造出品质与颜值并存的文创产品,冠以轻松有趣的“外表”、展示红色文化精神能量的“内涵”,以文创产品这种接地气的方式让人们对红色文史品牌产生兴趣,主动走进红色文创、了解红色文化、研读红色历史,推动红色文化活化利用、不断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注重加强各部门、各单位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同动作,营造全社会支持叫响红色文史品牌的良好氛围

  培育与营造弘扬红色文化、叫响红色文史品牌的氛围,有助于社会大众在浓厚氛围中实现对地方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的深刻感悟,在文化浸润中不断增强对红色文化、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形成统筹发展的整体合力。加强红色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传媒、创新创意、服务业等相关行业产业融合,促进培育与高科技、文化旅游、创新创意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类型。用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渠道,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红色经典、红色品牌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及其重要的作用。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好革命文物,精心设计展览陈列、红色旅游线路、学习体验线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发展具有哈尔滨特色的红色研学项目,构建校馆协同育人新模式,深化红色场馆同学校的深度合作,双向建设育人基地、教学基地、实践基地。巧用红色品牌元素,积极构建红色校园文化,将红色文化和地方党的历史以青少年可理解、易接受的形式加以呈现,让校园走廊墙壁、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浸润着红色文化,处处营造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在分众化研究推广和传播、用数字化赋能方式创造各种青少年喜爱的空间和场景上下深功夫,充分发挥红色文史品牌的铸魂育人功能,让青少年喜闻乐见,从“走进”到“走心”,从“扭头就忘”到“念念不忘”。

  围绕叫响“八大红色文史品牌”,加强研究探索、创意创作,推出更多更好的理论成果、经典剧目和文艺作品,更有效、更有深度、更有感染力的传播推广,让公众了解背景、读懂红色经典、红色品牌中蕴含的情感、记住城市的历史、民族的情怀和责任,通过“教创演研”,让更多的人能够感知到红色经典、红色品牌作品的魅力。加强红色题材文学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交流,统筹思路,分工合作,围绕哈尔滨“八大红色文史品牌”有计划地开展文艺创作,深耕哈尔滨革命文学和艺术、突出红色主题,策划举办红色文艺作品展演。将红色音乐的创作与研究作为新时代音乐艺术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注重从哈尔滨红色文化中挖掘题材,加强对优秀红色音乐精品的创编,用好各类艺术实践舞台传播红色音乐,助力讲好哈尔滨的红色故事。提升红色景区讲解人员素质,讲解员不仅要讲好“导游词”,更要成为红色历史和文史品牌的研究人员甚至专家。尽快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红色文艺作品,推向市场,推向公众,推向全国,登上国家大剧院等一流舞台,使之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在黑龙江、东北和全国真正叫响哈尔滨红色文史品牌,产生较大效应。

  (此文原载2024年第7期《世纪桥》杂志;作者系哈尔滨市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