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有高低吗?我认为这个不能泛泛而谈,而是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来谈,因每个圈子里的审美都有不一样的标准,比如贵妇圈里的审美标准跟街头文化圈里的审美标准肯定是不一样的,他们很可能会互相嘲讽对方是土包子。比如平面设计圈里的审美和人物形象设计圈里的审美也不一样,于是我们会常常看到有些做设计很厉害的设计师,在自己的造型上一塌糊涂。所以我们谈审美的时候需要划定一个圈子才有探讨的意义,不然就会有吵不完的架。做设计的时候也一样,
不同的品类,其调性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母婴品类里很好看的设计放在家电行业里面就非常有可能会显得低幼、低端;在家电行业里很好看的设计在游戏行业里面可能会被吐槽太土。同样是做服装,香奈儿和古驰的审美又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定位不同。所以设计师的审美首先要把品类与品牌考虑进去,这其实也最简单,多研究一下用品类里做得最好好的几个品牌,看看他们的设计是如何审美的。
而关于品牌定位的视觉表现,我们则可以借鉴同类定位中不一样的行业的品牌,比如一个高端家居品牌,可以借鉴高端汽车品牌、护肤品牌、服装品牌、房地产品牌等品牌的审美。
有些设计师看别人的作品张嘴就是:好土、好丑、好俗、好low之类的词,完全不考虑别人的设计需求,春节的设计用红色他说土、奶粉海报用草地做场景他说土,做高端的设计用金色他说土,做时尚的设计用渐变色他还是说土。但是上面这样的做法其实在逻辑上是非常契合设计需求的,很多时候也正是客户所需要的,把设计做好看固然没错,但是如果脱离了设计需求,那么这样的设计就是自嗨之作,没有一点意义。好看的设计应该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上,建立在契合设计需求的基础上,先做对再做好。
所以其实我们仍旧是能够正常的看到很多以红色为主但仍然很好看的春节海报、以草地为场景但仍然好看的奶粉海报,用了金色但依旧很高端、很好看的设计。因为好看与否不是由一两个因素决定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组合工作,图形、构图、排版、配色、字体设计等等,无论哪一项做一些调整和变化,所带来的效果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设计是给人看的,但人是分圈子的,每个圈子都有每个圈子的审美,他们彼此之间很难认同,就好像我在文章开头里提到的贵妇圈和街头文化圈。设计师也很难改变一个圈子的审美,更实际的做法是迎合他们的审美,这也是委托方找我们做设计的用意。
所以设计师在做设计前一定要搞清楚目标用户是谁,你的这些目标用户有什么审美倾向。通常来说,做给老人看的,就要柔和、简约、阳光一点;做给小孩看的,就要活泼、可爱、多彩一点;做给年轻人看的,就要时尚、好玩、酷炫一点;做给设计师看的就要个性化、艺术化一点;做给高端用户看的就要简约、精致、大气一点。
虽然我们从始至终都在说审美,好像只是在看一件设计作品好不好看,但事实上,我觉得我们在审美的时候非常大程度上是在审新。你可以回忆一下,你会对一件非常司空见惯、毫无新意的作品说出:“哇,真好看呀!”类似的评价吗?大概率是不会的,绝大部分被你夸赞的作品应该都是在某些方面给了你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受。再回忆一下,你的作品是不是被你的客户或者上司说过:“嗯,不是很好看,有没有新一点形式”之类的话。
所以,在做设计和看设计的时候,我们要把“新”这个字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新的构图、新的风格、新的元素组合方式、新的颜色搭配、新的创意等等,任何一个人都是喜欢新鲜感的,再好看的东西,看久了都会审美疲劳,一个设计师如果缺乏对“新”的追求,那么他的审美肯定也会缺乏。
好看的设计是美好的,但是美从来都不是设计的硬指标,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不怎么好看的设计也受到大家的追捧,比如新丑风,比如最近很火的“搞点动静狗、猫meme视频”,都没什么美感可言,甚至也不需要花什么精力,但比很多美的设计带来的反响还要大很多。因为美不是做设计的目的,美是完成设计目的一种手段,而类似的手段还有很多种,比如独特性、趣味性、颠覆性、话题性、相关性等等。
毕加索曾说过:好品味是创造力的敌人。这句话是对还是错很难界定,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把它放在设计师身上,葱爷的理解是,我们该要有包容心,要接受多元化,接受美的以及不美的,这样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不会被束缚。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好的审美,设计师更是如此,当自己的审美被质疑的时候,我们都会很愤怒,审美虽然也看天赋,但葱爷觉得其实是跟后天修炼有关,所以不要因此自卑,也不要去嘲讽别人的审美,靠嘲讽别人来抬高自己的人,我觉得他肯定打心底里就不自信。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