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点丨市民生活视角下的城市地铁站地下空间设计 ——以上海人民广场站为例
刘力,徐蕾.市民生活视角下的城市地铁站地下空间设计——以上海人民广场站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10):172-173.
纵观国内外发达城市,都面临着人口、交通、 资源等等问题,在城市空间急剧膨胀的压力下, 向地下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也是现 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中国各地方政 府的规划,中国将于 2020 年有超过 40 个城市 拥有地铁系统,在面对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交通 问题以及城市更新发展的诉求时,地铁的建设 慢慢的变成了解决城市诸多问题的重要方式。
毫无疑问,地下空间慢慢的变成为城市空间的 重要组成部分。地铁站是联系地铁与城市、市 民的连接点,随着中国城市地铁快速建设的浪 潮,地铁站在城市中不断植入,激发了周边地 下空间的开发与建设,依托地铁站开发和建设 的地下空间也成为城市空间中很具有活力的 部分。
伴随着城市中地铁的建设并逐渐形成网络, 慢慢的变多的市民选择地铁作为出行工具。而地 铁站域的地下空间是联系地铁站点与周边区域、 周边建筑的纽带,更是城市地上、地下空间整 合设计中的触媒通道。作为出入地铁站台的必 经之路,它往往集聚了大量的人流,同时部分 人群会较为固定,不受气候与非人行交通的干 扰,尤其是在部分大型换乘站,经过精心的场所设计,慢慢的变成了市民出行过程中重要的生活空 间。日常生活包括了赖以维持人的基本生存的日 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日常观念活动,这 些活动所密切联系的空间就是日常生活空间 [1]。 如日本京都火车站结合地铁和其他交通方式,从 而形成一个综合的交通枢纽。从某一种意义上讲, 它既是城市的大型开敞式露天舞台,又是大型活 动的聚会中心、古城全景的观赏点、购物中心和 空中城市。但是,对于国内部分站域的地下空间, 却往往只有市民通勤这一必要性活动。针对这样 的现状,作者觉得有必要对优秀项目案例进行调 研分析,总结出地铁地下空间作为市民生活空间 的影响因素及设计原则,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借鉴 和参考。
人民广场站是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号线个出入口, 站点周围集中了大量的办公、商业和文化娱乐 设施,并且汇集了轨道交通、常规地面公共交 通等多种城市客运交通方式,是上海市内客流 量最大和空间最为复杂的大型轨道交通换乘枢 纽站 [2]。为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本次调研以地 铁站域地下空间作为对象(图1),不包括内 部用房,由于与地铁站相联系的集中大型商业 较为特殊,所以不在本次调研范围内。地铁站点究其本质,是人流聚集和疏散的场所,因此 交通和人流的影响是调研中需要仔细考虑的重要因 素,将调研数据分成人流高峰期和非高峰期两 类分别进行记录和总结。调研主要依托观察法 和快照法对空间中所发生的不一样的行为特 征和分布规律进行分析。
2.1 市民行为活动的调研 调研所收集到的市民行为活动可分为:通 行、休息、购买、金融服务、观看、交谈等几 种类型。由人民广场站是地处市中心的大型交通换乘枢纽站,空间复杂,人流量巨大,尤其 在早晚高峰期,整个站点都处于人流繁忙并快 速流动的状态。早高峰期间,空间基本被进出 站和换乘人流占据,在付费区只有少数乘客在 自动售卖机购买商品。非付费区有三种类型行 为发生:出站闸机附近和换乘区会有乘客进行 短暂驻足停留;大厅便利店蛋糕店购买客人较 多,并且购买速度较快;乘客出入站或换乘路 过展示区域时,会有部分乘客观望展览,但基 本不会停留(图2)。在非交通高峰时段,人 流量较高峰期会降低,但乘客的活动类型也 更加多样。付费区内,自助购物机为乘客提供 了便捷的商品售卖服务,有一些儿童会在扭蛋 机前停留一段时间购买玩具,有乘客会在边界 处停留等候;非付费区内,大厅内的商业店铺 陆续全部开放,有更多的人群使用银行等 服务设施;在大厅里不受人流通行干扰的楼梯 和边角空间处,有更多的乘客席地而坐或休息 或停留;早高峰期鲜少有人问津的一层商业区 有人群坐在临窗的座位处交谈聚会(图 3)。
地铁站点是联系市民和地铁交通的连接点, 空间是市民生活的载体,站内的大量人流是市 民生活建构的来源和基础。人民广场站地下空 间提供了不一样的功能空间和服务设施(图 4)。通过调研,笔者发现以下几点人流和行为 的分布规律:
(1)活动发生的机率与类型随人流的密集 程度与速度成反比 人民广场站是市中心大型换乘站,据网络 媒体统计,该站点月日均进出量将近 13 万人。 根据调研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站内地下空间尤其是付费 区内的站台和换乘区内人流非常密集,而且人 流走路的速度较快,这些区域内的活动基本以通 行为主,其他行为较少发生,只在非高峰期会 有部分休息、驻足、等候等行为出现。而距离 交通核心区越远,随着出入口和其他空间对人 流数量的稀释,人流密集程度会降低,市民 的活动类型和出现机率都有所增加,会有较长时间的休息停留,购买商品和观看展览等行为 发生。衡量距离的标准不仅是与同层水平距离 的远近,也会在垂直高度上于不同层上展开。
(2)非付费区域的开放性和公共性更强 非付费区域的使用人群不仅限于乘坐地铁 出行的乘客,周边区域的人群一样能使用, 配合地铁出入口的空间引导,可使空间的可达 性更高,开放性和公共性更强。以人民广场站 三角形大厅首层商业餐饮为例,该层距离 17、 18 号出入口最近,直通人民公园,在调研过程 中笔者发现经常会有人群由人民公园进入此层 小坐茶歇。
(3)生活空间要与功能设施的提供互为地 下空间具有先天的不足,因此,地下生活空间 的建构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要更加依赖物质空间和设 施所能提供的空间布局和支持。人民广场地铁 站的三角形大厅在空间形式上与别的部分的空 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商业、服务及展览功能 介入后配合灯光、声音和广告,尤其是弧形界 面和柱列的韵律加强了视线的引导和空间的流 动感,使市民的视觉体验更为流畅而丰富;圆 形天窗将光线引入,将文化主题展示布置在天 窗下,和植物共同形成空间中的焦点,打破了 地下空间的压抑与沉闷;在功能设施方面,空 间中集合了商业、文化、娱乐休闲、金融服务 等功能,在为市民提供便利服务的同时,也形 成了生活空间的场所感,使三角形大厅成为整 个地铁站中最具活力的空间。
虽然目前国内地铁站地下空间的生活空间 大部分还是主要以商业空间为主,但是国外的 很多优秀案例还是为咱们提供了建筑学设计方 法上的参考。上海人民广场站作为国内的大型 交通枢纽站,其间复杂人流的处理、换乘大厅 的精心设计和多元功能设施的植入都在为市民 提供生活空间方面做出努力。但调研中也发现 站内休息停留空间的匮乏,还存在着很多市民 都是以倚靠或者席地而坐的方式休息交谈,还 有部分空间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等等问题。整体看来,将地铁站地下空间作为市民生活空间 来考量,是当下地铁站规划与设计中需要思考 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市中心的地铁站及开发强 度较高的地区显得更为重要。
地铁站的首要功能是要满足人流的聚集与 疏散,保证通行的安全,以此为前提,生活空 间的设计应以该地铁站点的主要使用人群的需 求为基础,功能和业态的定位应更有明确的目的性。 此外,还要考虑到每天不同时间段人流与需求 的变化和相互影响,扩大非付费空间的比例, 充实地下空间的功能设施,使地铁站地下空间 由单一交通空间提升为多元复合更具公共性和 活力的市民生活空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